Food Fight官網
用食物取代了真實戰爭的血腥,創造出另類的黑色幽默。
"You are what you eat. "
剝掉了人類外皮之後,是吃下去的東西在相互攻擊
欣賞導演這麼有創意而又貼切的隱喻
目前分類:閱讀心得 (6)
- Sep 05 Fri 2008 22:39
Food Fight (食物大戰)
- Jul 09 Wed 2008 22:30
「等距圖形簡化之設計實作研究」讀後感
看完了老師今天給的Reading
一直思考這個問題
藝術真的可以量化、自動化嗎?
- Jun 07 Sat 2008 07:23
了不起,台菜
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美食
獨不見於八大菜系之中
台菜真不入流?
經過了幾個寒暑的生活體驗,看了些資料
台菜的輪廓才在自己的腦海中大致勾勒出來
不意外的
因為台灣外來移民、殖民的歷史
帶來許多不同的文化沖擊
也帶來許多來自異地的物產、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
雖然大家每天都這麼吃
日常飲食的內容和形式也都被視為理所當然
但隱藏在飲食背後的卻是更多
來自閩南移民的歷史雖然只有短暫的三百多年
卻構成了台灣飲食的主幹
明清時期的台菜基本上就是閩菜的翻版
除此之外
荷蘭與西班牙的艦隊從南洋帶來的食材與香料
日治時期的和漢料理
乃至近期國民政府來台
從中國各省帶來各大菜系的文化
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
更突破了在中國的菜系藩籬
兼融並蓄而自成一格
成為豐富而多彩的飲食版圖
魯、徽、蘇、浙、閩、粵、川、湘
已經是過去式了
這些地方以外的飲食發展之快速
書籍來不及記載
就去翻翻餐廳的菜單吧
=源自泉、漳、福、廈的飲食=
*漳州
因務農而發展出重粗飽的飲食形態,
簡簡單單的食材搭配卻能營造出濃郁而豐富的味覺感受。
最早從唐山過來台灣墾荒的是漳州人。
也因為這一批閩南移民的開墾,
讓原本貧脊的土地上養育出許多食材。
而克儉的先民延續之前的飲食方式
也正好得以適應臺灣早期還不甚富裕豐足的環境。
*泉州
自元代以來就是茶、絲與東方物產的交易貿易中心,
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型港口,
這樣的都會自然創造出更為繁複而精緻的飲食。
隨著台灣社會的日益富庶
來自泉州的移民也帶來了較為繁複而精緻的飲食
更壯大了台菜的枝葉。
*福州
福建的政治中心,
肉丸、魚丸和糟香、湯食是這裡的飲食特色。
當佛跳牆罈口被掀開的瞬間,香氣瀰漫甚是迷人。
- May 24 Sat 2008 14:31
伊東豊雄是個人才
建築的目的是為了什麼?
實用、美觀、效率還是標新立異
或者都有
一個好的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命運
就像伊東豊雄的巧思讓仙台出現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媒體中心
仙台媒體中心也不負眾望賦予了仙台另一種風采與姿態
就像是手提著名牌包的女孩子因此而自信了起來
我們一直默守著以前的建築理論、風格
或許也是因為害怕改變
改變要付出的代價甚至也不是我們所能預期的
大型的公共建築是很重要的
一個城市甚至國家
要成名
要讓人印象深刻
通常也是靠它們
而這些有名的建築大多得藉助國家的力量才得以完成
但諷刺的是
集權的國家機械往往比較有效率
仙台媒體中心建造期間飽受當地居民的抗議
而台中歌劇院的建案也被市議會杯葛遲遲無法通過
不是因為風格過於前衛,就是預算不允許
脫離不了舊思維就成就不了新的建築風貌;
一切都是以經濟為標準去衡量的結果
就是到處都是大同小異的建築
或是東一塊西一角雜亂無章的市容
很期待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和高雄世運會主會場
在伊東豊雄的巧手下完成之後再度創造新的兩座市標
但是,大家更期待的卻是之後這兩個建築的週邊乃至於整個城市
建築品味是不是也跟著一起提升
市民的公德心和素質能否讓它們光采持之以恆
希望不要在成為顯眼的地標後
反而讓人更容易注意到
週遭的街道依舊髒亂,建築風格依舊俗不可耐
畢竟,伊東的建築理念就是要讓建築與週遭環境相互融合
如果整個城市還是如此依然故我的凌亂
豈不讓這兩個匠心獨具的建築變得更加突兀?
- May 01 Thu 2008 22:00
迷上了「子午書簡」
這是從2005開始在中央衛視開播的節目
收錄了許多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科學、藝術家的文章
以朗讀的方式呈現再輔以圖像助於理解
或許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播過這樣的節目
但可能因為當時年紀太小
還嚥不慣這樣深度的內容
還有許多集只用了十分鐘就交代一個人的一生
時間有限,名人太多
很多甚至連名字都沒聽過
索興跳過不看,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認識他們
但如果只有十分鐘的時間要來介紹自己的一生
我們又能拿出什麼來吸引觀眾呢?
因為高中的暑假作業,讓我迷上了「文化苦旅」
這次就從作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開始讀起:
蜀中品味、陽關雪、
避暑山莊:康熙的交椅、
平遙:曾經的金融中心、
蘭州:牛肉麵與白蘭瓜、
岳麓書院:山長負責制、
蘇州:西施受的委屈......
多篇收錄在「文化苦旅」、「山居筆記」等書中
重讀了這些文章,彷彿又將自己拉回到高一暑假的時空
那樣青澀的高中生,為了應付暑假作業
所生「為斌新詞強說愁」的無病申吟,是可笑了點。
但沒有開胃菜就讓這麼濃重甚至帶點苦味的大菜上到孩子的桌前
要津津有味,也只是惺惺作態
歲月將心靈磨得破皮結繭
命運之神半開玩笑得惡整我們
不由得懷疑,非得歷經這些刻骨銘心的際遇
才能深刻體會到、學到些什麼嗎?
過了好幾個寒暑,重溫了這些文章
遇到了在南海路上達書局的書架前翻閱著這書的自己
我會告訴他什麼呢?
「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
或許我們在讀盡萬卷書,行遍萬里路之後
才發現原來都只是為了探尋自己內心的最深處
若是害怕失去而不去做的事,那就放膽去做吧
凡走過必留下些什麼
就算徹底失去了,也只是打平
沒有損失
況且,我們也不完全地失去
即使留下了傷痕也是一種收穫
成長不也是一連串跌跌撞撞的歷程嗎?
也因為這樣,我們變得更認識自己
隱約記得當年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的無懼與無悔
還要帶著這樣的心情繼續開拓自己的人生
但願後世還願意收看我這短短十分鐘的生命剪輯!